中國經濟網11月28日訊(記者 姜智文)“近期流行的部分食品安全謠言,具有舊謠新炒、季節(jié)性、用癌‘站臺’等特點,用煽動性的話語,加上聳人聽聞的標題,挑起公眾擔心、害怕的情緒,對社會穩(wěn)定和食品產業(yè)發(fā)展有極大的破壞性!眹鴦赵菏称钒踩瘑T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羅云波在今日舉辦的2023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上表示,要讓科學給我們慧眼,讓理性戰(zhàn)勝盲從,讓學習驅趕恐懼,讓我們大家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食品安全環(huán)境,共同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由國務院食安辦、中央文明辦、中央網信辦等28部門及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中國標準出版社承辦的2023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11月28日在京舉行。圖為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羅云波針對食品安全謠言開展科普解讀。中國經濟網記者 裴小閣/攝
“造謠一張嘴,避謠跑斷腿”,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點就是信息傳播快、謠言易滋生。“一些涉及農產品的謠言傳播特別快,往往會對農業(yè)生產、農民增收帶來災難性甚至毀滅性影響。”羅云波舉例道,前不久,有人在網上妄稱陽光玫瑰葡萄在種植過程中要打幾十次農藥,根本不能吃,這則謠言讓果農百口難辯、欲哭無淚。
然而,事實卻是,在葡萄生長周期內,農藥的使用時間一般集中在開花期和幼果期,與收獲期還有很長的間隔期,而大多數農藥的殺毒作用僅僅在用藥的頭幾天,7-14天后農藥就逐漸分解失效了,等到葡萄上市基本上不會存在農藥殘留超標問題,況且還有嚴格的抽檢監(jiān)測手段來把控把關。
“面對種種謠言,社會公眾需要辨別信息的來源、關注信息的科學性、權威性。”羅云波認為,可靠的信息通常是來源于權威機構、專業(yè)媒體或有科學背景的專家學者,科學的信息應該基于充分的實驗證據和科學研究。
羅云波強調,我們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網紅,不要輕信那些社交媒體上的段子。他也規(guī)勸自媒體的網紅們不要為了所謂的流量,不負責任地去憑空臆斷或主觀猜測,這可能會引起社會恐慌,嚴重的話可能觸犯法律底線、受到法律懲處。
作為一名從事食品安全研究多年的學者,羅云波倡議科學家和廣大科學工作者要切實擔負起科普宣傳責任,幫助廣大消費者提高食品安全知識素養(yǎng)和真假食品安全問題的辨別能力!皩嶋H上,食品領域科技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使得大眾的食品更營養(yǎng)、更健康、也更安全,我們應該引導公眾以科學、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去迎接和擁抱新技術,享受科技創(chuàng)新給我們帶來的更加美好的生活!绷_云波說。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食品安全問題還時有發(fā)生。公安部發(fā)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萬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4萬余名,包括非法添加新型衍生物制售有毒有害減肥食品等。
“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這是杜絕食品領域謠言的重要途徑!绷_云波建議,政府部門一方面要持續(xù)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jiān)督管理,另一方面要嚴厲打擊制造和傳播謠言的行為,不能讓謠言成為某些人的獲利手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yè)要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切實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義務,提高產品質量和透明度,增強公眾的信任;廣大媒體既要敢于發(fā)聲又要善于發(fā)聲,發(fā)揮好輿論監(jiān)督作用,及時了解謠言真相并進行科學傳播;公眾可以通過投訴和舉報等渠道,監(jiān)督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揭露食品安全謠言制造和傳播行為,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做出積極貢獻。